12月9日,《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新書發布暨座談會在長沙舉行。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主任侯旭東、副主任劉國忠,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子今等全國著名簡牘學者齊聚長沙,就公布的長沙簡牘材料展開了深入熱烈討論。
長沙出土簡牘是研究東漢曆史的重要材料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出土於長沙市的中心區域,位於今五一廣場東側稍偏南位置。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長沙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在五一廣場區域發現簡牘。1996年,在五一廣場南側的平和堂大廈建設工地,發現近十萬枚簡牘,因臨近走馬樓巷,遂命名為走馬樓三國吳簡;1998年,在五一廣場西北側的科文大廈建設工地,發現兩百餘枚東漢中期簡牘;2002年,在五一廣場東南側的湖南供銷大廈建設工地,發現兩千一百餘枚西漢簡牘;2004年,在五一廣場南側的湘浙彙大廈建設工地,發現四百二十餘枚簡牘,因南側臨近東牌樓街,又名為東牌樓東漢晚期簡牘。這幾批簡牘均出土於井窖中,簡牘內容多為官府文書檔案。
五一廣場出土東漢簡牘的數量僅次於走馬樓三國吳簡,為出土簡牘大宗之一。從史料的角度看,它的出土具有填補“空缺”之效。西北簡中尚見一些東漢初期的簡牘,屬中後期者則比較少見,而五一廣場簡牘不僅數量上遠超以往全國出土東漢簡牘的總和,還填補了這個時期簡牘乃至傳世古籍所沒有的內容,使我們看到過去沒有機會見到的曆史真相。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形製多樣,對研究東漢曆史,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有重大意義。這批簡牘,絕大多數為官方文書,內容相當豐富,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諸多領域,其中大量簡牘是當時使用的公文,涉及諸多郡縣,有實效性。文書的撰寫者多為各級官吏,簡文中所見官職名目繁多,是研究東漢官僚體係的第一手資料。就字體而言,隸書居多,波挑分明,草書則見於名籍及批示文字,對書法史的研究有重要價值。
首次公布了800枚簡牘的詳細資料
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四家整理單位和中西書局的通力合作下,《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出版麵世,在全國首次公布了800枚簡牘的紅外圖版、彩色圖版和釋文。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的整理團隊,是以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為平台,采取自願合作、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發揮各自特長的方式進行。合作單位中,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具有豐富的考古工作經驗,簡牘的前期清理與日常維護做得也很周到,同時還有簡牘整理與研究能力;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一部分是從簡牘帛書整理小組發展而來,在簡帛整理方麵有傳統優勢;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和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則有著較多的人才資源及簡帛整理的豐富經驗。四家單位精誠合作,為這批簡牘的釋讀質量提供了保障。
該書的出版麵世,標誌著“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取得了階段性整理成果,預示著科研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勢必在曆史學、文獻學、文書學、簡牘學、法律史、書法史,乃至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等方麵產生一係列科研成果。